日期:2022-01-06 阅读(1276) 发布:康达检测
有人告诉我,今年公司有些人离职了,特别是实验室,当然也有出去又回来康达的。
回答当然是否定的。
那为什么刚起步就遭到了误解甚至产生抵触呢?问题的症结在哪里?我分析有两点:一是我们没有在推行这项制度的时候把宣贯工作做足做细,二是没有强烈意识到检测机构与工厂的不同,即它的不重复性、多样性和柔性化的作业特点。
今后的行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,康达检测未雨绸缪,在打造智能化新型实验室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精益化生产管理模式,是自我革新,降本增效的果断之举,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做大做强的创新之路。新生事物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冲击,不理解,不适应,觉得吃不消,不合理,其中比较冲动的人就此辞职不干了。有想法,有意见,甚至一走了之,固然都可以理解,也毋庸多加评论,毕竟时代不同了,人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。但是,人,是物质的,也是精神的,人在追求物质层面的同时,也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——特别是这个时代。
我原本以为现在的年轻人,特别是90后年轻人,是在甜水里长大的,即使是出生在农村的孩子,或许也并未尝到过过去那种清贫艰辛的生活,没有经历过那种背向青天脸朝黄土的劳作,不知求生为何物,不知苦难为何物,所以吃苦精神和忍耐精神会差一些。但实际上,据我后来了解,年轻人当中的许多人其实并不怕吃苦,平日工作当中也能够吃苦,特别是实验室一线和现场一线的人员,常常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,为此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辛苦。
我想,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全新诠释,正好也表达了特别是90后同事的需求,这也是他们之所以特别有想法、特别有渴望的原因所在吧。这也恰恰提醒了我们的管理者,要将注意力放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上,要去满足他们被尊重、想自我实现的需求上来;作为年轻的员工呢,不妨将目光放长远一点,看大局,从困境中找到潜藏的机会,从不合理、不满意中思考“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局面”,把每一个挑战和眼前不如意的局面当作练兵的机遇,能者上,勇者出,可以说,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机遇!然而,不是所有的机遇都是等在那里的,更多的机遇是靠自己去创造,实干出来的!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实现;解决问题的人,永远是受欢迎、被尊重的。
以前,实验室经常有人加班,现在单子多了,加班的人反而少了,肯定是我们某一方面的机制出了问题。有问题不要紧,关键是要积极面对,群策群力解决问题。近阶段公司管理层多管齐下,局部被动的状况正在不断得到改善,让我们对公司发展站上新起点充满信心。内刊向我约稿,我提笔放下,放下又提笔,写什么好呢?理性的东西讲得再多也总得有人要听,感性的东西年轻人也许更愿意听些。每个时代的年轻人,都会遇到他自己的人生课题。我忽然想起了我自己的年轻时代,触到痛处,我不由得心里一阵发沉,那段不堪回首,却又刻骨铭心的青葱岁月想必大家只能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,如果顺着这条思绪谈开去,就涉及到苦乐观的问题了。虽然这次应约写稿涉及的话题主要不是苦与乐的问题,但是苦乐观确实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题中之意,所谓“苦难是金”一点不假,我20岁时所处的时代苦乐与今天的20岁青年所处的时代苦乐,形式上不一样,但都是自己当下的课题,而我后来的成长都与这一段苦难却又苦中作乐的经历是分不开的。
艰辛的劳作
学会各种农活是插队青年的首要任务,也是生存之道。下去两三个月,队里就开始给我们记工分,起初跟妇女们做农活比较多,不到一年,我们就经常和男劳力混编在一起干活了,到第二、第三年,基本上男人干的农活都会干了。当然,自己要肯学,肯吃苦。虽然那时候农业学大寨,集体生产,但暗中也少不了较劲和取巧,大家都想拿zui高的工分,但干的活zui好是最省力的。我们知青没经验,技能上也差一些,所以总是被安排去干那些吃力不讨好的活儿。背纤、扭帮、挑秧、挑河泥、甩猪窝灰、掮谷…,甚至黄粪船清底之类的活,农民都不愿干的,我们知青也干,一船黄粪装回来,先用粪桶起粪,再用粪勺舀粪,最后船底一层粪,要用铁皮簸箕刮。我就干过这事,赤脚跳进船舱,站在粪水里,一簸箕一簸箕地把最后一层黄粪拷出来,现在想想,这是人干的吗?还有甩那猪窝灰,一趟甩下来,手上的臭味三天消不掉,可大家仍打趣地说,这样端着饭碗吃饭更香。干活不嫌脏不在话下,还要吃得起苦。城里的学生当农民,要比土生土长的农民付出更多的勇气和艰辛。为了生存,为了争气,为了谁也说不清的未来,我们这些插队青年傻了似的同当地农民一样的干,甚至还要跟那些同龄的青年农民一比高低。
每年莳秧季节是农活最繁忙的时候,男女老少齐上阵。我莳秧的速度不算慢,但腰吃不消,耐力也不够,就改做送秧的活,一秧笪秧苗,连泥带水,足有一百三四十斤,从秧田挑到稻田,近的几十米,远的要二三百米,遇到高低不平而且干硬的田岸,脚底戳得生疼,遇到潮湿的田岸,脚板滑来滑去,站都站不直。如果遇到雨天,莳秧田间本来就湿淋淋的田埂,就变得更加泥泞不堪,而且这一段田埂被莳秧人,经绳人,送秧人踩来踩去,不仅寸草不生,两边还下塌,变得又窄又圆,土话叫“狗脊骨”,一百多斤的担子压在肩上,要站稳在这样的田埂上,还要往前走,真是吃力。加上我们这些从小穿鞋长大的城里孩子,脚趾都是并拢的,抠不住田埂上的泥,不像农家的孩子,从小打赤脚,五个脚趾撑开来,就像五个吸盘,接触面大,稳得住。所以,我挑秧最怕走这样的路,歪到东,歪到西,好不容易往前走了几步,脚底一打滑或者一踩空,就连人带挑子跌落到水田里。那时的稻田,麦田都提倡深耕细作,水田底板离田埂地面至少有二、三十公分高,加上秧挑子跌到水里后,又重新吸足了水,硬是要凭两条腿,摒足劲,挑起一百多斤的担子再次站上滑渌渌的田埂,那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和滋味啊,痛苦、无奈、咬牙、拼命,一次站不上,两次,两次不行,三次,委屈的眼泪只能往心里流,有时候实在站不上去,就只能卸掉一点秧把,那是很丢脸的,特别是莳秧人屁股后头的秧苗快没有了的时候。
未完待续……
小 编 按:
孙总的知青回忆录,朴实、真挚、感人。作为这一代的年轻人,看完《艰辛的劳作》后我似乎也跟着他回到了那一年、那一刻。这就是知识青年当年下乡的真实写照。光阴流逝,关于那一代青年不平凡的坎坷、经历和收获,现在的年轻人又会有怎样的理解?
我们将在后续的《暮色青春》栏目中陆续连载孙总的回忆文章,希望与大家共同品读一代人光荣、多彩、艰辛的历史岁月。
目录:
《艰辛的劳作》
《清贫的生活》
《上海遇险》
《插队生活轶事》
《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》
……
稳健发展
资质荣誉
高素质人才
检测实验室
客户信赖